教育部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四、六级考试改革项目,并于2005年2月公布了四、六级改革方案,包括改革计分体制、成绩报告方式、加强考试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。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,听力测试的比例由原来的20%上升到35%,其中听力对话占15%,听力短文占20%。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、长对话的听力理解,听力短文部分包括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;听力题材选用对话、讲座、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。2013年8月,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、六级考试进行进一步改革,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,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。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,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,共10题。短文播放三遍,主观题难度进一步增大,侧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。 不仅对于考试,在日常英语交流中,听力也是非常重要的,听懂是交流的基础。随着涉外工作的不断深入,商务英语、涉外文秘等需要运用英语交流的场合越来越多,能顺利从事这些工作必定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交际能力,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非常重视听力教学。 2.几种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,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,课堂因为呆板的组织而显得枯燥乏味,教师教学没有激情,学生听不懂,极大地影响了学习兴趣。要想听力教学达到好的效果,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,此外,教学方法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,教师要勇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,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。 2.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,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,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,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,进而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,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。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是“交换”,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沟通。有效的课堂沟通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。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,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。教师创设情境,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,教师画龙点睛,学生举一反三。在实践中,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,发展智力和能力,特别是创造力,这就形成了“互动”教学模式。互动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以“以学生为中心”代替“以老师为中心”,将重点放在师生间积极的互动上。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,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。 上课前,应该让学生提前学习词汇等知识,并围绕教学主题准备几个问题,然后在课堂上,老师根据学生准备的材料提几个问题,或就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,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,最终找出答案。通过对课程的要点精心设计问题,在课堂上提问学生,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目的性,经过预热,一方面,学生会对听力材料有一个大致了解,从而激发听的兴趣,提高相互交流的热情,更好地参与课堂。另一方面,这种“老师—学生”、“学生—学生”之间的互动调节了课堂气氛,增强了教学效果,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。 2.2文化导入式教学 |